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济宁学人与院士对话世博说健康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958   更新时间:2010-10-25

――院士钟南山、王陇德与济宁医学院教授杨志寅、白波相约名人堂

本报记者李木生 本报通讯员宋治国

 

编者按

    出于什么样的考量,让济宁学人能够登上世博讲坛与院士同台对话?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成为中华医学会84个专科分会中唯一受到邀请参加这项活动的分会?这无疑是得益于杨志寅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和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的 “行为决定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灵魂,行为健康是健康的基石”的崭新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类 “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的基础上,增添“早诊早治”第五块基石和一大保障――良好睡眠是健康和长寿的重要保障。

    这是一件值得我们济宁人自豪与骄傲的大事,更会为我们树立起全新科学的健康理念,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金秋九月,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及上海各大媒体,全面报道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市科协主席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陇德教授分别与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济宁医学院副院长杨志寅教授,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济宁医学院院长白波教授在上海世博园主题馆公众参与厅 “相约名人堂”活动中,就人类健康问题进行的精彩对话。

    他们站在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告诉大家――什么叫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给出的定义是: “健康不是单纯的身体的健康,有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还有道德健康”。现代都市白领里面,比较多的出现一些所谓的亚健康。亚健康在医学的名词中,常常是指一个功能的改变,如失眠,容易疲劳,容易乏力,胃口不好,有时候觉得心跳很快,抵抗力差,常常出现口腔溃疡等等。这都是亚健康的表现,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灰色地带。2009年 《中国城市 “白领精英”人群健康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 “健康人”比例不到3%。他们告诉我们――健康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关系着人类的幸福,健康也关系着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

行为决定健康

    9月6下午2时,上海世博园公众参与馆内,钟南山院士与杨志寅教授,围绕“行为决定健康”这一主题,分别作了“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和“良好睡眠、健康人生”的主题报告。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于每一个个体生命来说,健康是第一要义。那么,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达到健康?通过怎样的方法才能保持健康?通过怎样的步骤才能有效地管理健康呢?钟南山与杨志寅就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对此进行了生动、通俗、新颖而又深刻地阐释。

    钟南山院士用鲜活的事例阐述了“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这一主题。他的报告让人动心铭记――他提到江民杀毒软件创始人、总裁王江民,央视的主播罗京,以及世邦联合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这些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在他们到达事业巅峰的时候,却英年早逝,让人不能不惋惜于他们对自己健康的忽视。

    血的事实让我们对健康和事业有了新的思考: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无限的,健康是无价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说过,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一切。后面所有的一切都是靠健康这个基础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人生的一切就等于零。钟院士形象地说,一个人的健康就像一个空心的玻璃球,往往掉下去以后就碎了,再也弹不起来了。但是工作就像皮球,掉下去做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这就好比健康和事业的关系吧,没有了健康,事业归零。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健康?有人说是基因,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基因只占健康影响因素的15%,还有很多社会的环境,自然环境、医疗条件等等,但是这些全部加起来,也就是40%多一点,决定你这一辈子生活质量高不高,以及你这辈子能不能活得很久,关键因素是生活行为方式,生活行为方式在健康因素中占比60%。保证健康的五大基石,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控制和掌握的,因此说健康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他尤其强调了保持心理平衡的问题,要做到心理平衡,首先要学会追求,有一个追求目标。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苦中作乐。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收我们不能改变的,争取健康,享受健康,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

    随后,杨志寅教授作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的主题报告,朴实深邃,让人难忘。他举例说,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士兵有一种刑法,就是剥夺犯人的睡眠,当剥夺睡眠几天以后,犯人就中风死亡。动物试验也显示,剥夺动物睡眠23周就可以导致动物死亡。睡眠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描述很多,像吃人参不如睡五更。还有一些著名的诗句,对睡眠重要性的阐述。养生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三事中睡眠排第一。说明睡眠的重要作用。对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恢复精力,睡眠是最好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的生理需要。良好睡眠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康复作用,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延缓衰老、促进长寿,保护人的心理健康。

    良好睡眠的指标,有4点。一、睡眠足、质量好。一天要保证78个小时,这个是最佳时间。二、入睡容易,不要总是不能入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第三,睡眠连续,不会中断。不会半夜醒来而不能入眠或者难以入眠。第四,白天精力充沛是验证夜间睡眠质量的最好标准。白天极少打盹,工作学习效率高,这是一个很好的标准。知道重要的标准,我们就知道睡眠障碍或者熬夜的危害有多大。长时间的睡眠障碍带来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危害。它可以使你的内分泌系统混乱,并且导致癌细胞的形成,产生癌细胞。另外,它直接影响你第二天工作的效率、状态、情绪。有人统计,45%的车祸和50%的工伤事故与缺觉有关,长期失眠对健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影响你第二天的工作状态,还可以诱发多系统的疾病。它还是多系统疾病的诱发因素。失眠还可以是精神疾病或者躯体疾病的先兆因素。

    我们如何对待睡眠障碍或者失眠呢?我们平常碰到的一些躯体疾病、精神性疾病,我们要采取病因治疗,这是关键。但是我们平常碰到的,压力大导致的失眠,最好的办法是调整心态,保证心理平衡。失眠者多是心没有静下来, “心不静则难眠”,不管是神还是形,不及时调控可能会加重失眠,失眠还会加重焦虑和抑郁,而后者更会使失眠愈加严重,或者促使你心理负担更重。所以,调整自己的形,把心情放松,静下来以后就比较容易入眠。心静自然眠。

行为健康防慢病

    9月10下午,又一场事关人类健康的“相约名人堂”重要对话,在世博园公众参与馆进行,主讲人是王陇德院士和白波教授。此次活动的主题,是科学保健和行为健康防慢病,同样给听众以鲜活的启迪,并引起广泛的反响。

    王陇德院士作了 “慢性病防控从科学保健做起”的报告。他指出,目前我国慢性病的形势非常严峻,据卫生部报告,2008年我国慢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的83%;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近1000万,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数增加了近1倍;2005年慢性病诊疗费用,已经占了全部疾病总诊疗费用的60%以上。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及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是导致慢性病的关键,而通过生活行为方式的调整,可预防80%的冠心病、90%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和三分之一的肿瘤。所以人们要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方面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及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王院士指出,目前我国国民的行为状况及健康素养较差,去年12月份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国民健康素养调查,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正是因为国民健康素养差,才导致社会上出现张悟本现象,他们利用老百姓想养生但健康素养差的特点,非常不科学地宣传所谓的养生知识,来“忽悠”国民。接着,王院士列举了人们保健实践中常见的五大误区:误区之一,鸡蛋内含有大量胆固醇,中老年人不宜食用。实际上,每天吃一个鸡蛋,不会明显影响血液胆固醇的水平;误区之二,水果是零食,平时可吃可不吃。实际上,水果里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维生素、可溶性的植物纤维果胶,可以影响胆固醇的吸收,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所以要每天必须吃水果;误区之三,认为植物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不会加重动脉硬化,多吃无妨。实际上,每100植物油含热量899千卡,是苹果的17倍,是圆白菜的40倍。每餐植物油转化成的脂肪,得慢跑一个小时才能消耗掉。多吃植物油,易堆积脂肪,易患各种慢性病。误区之四,爬山是中老年人最好的锻炼方式。实际上,中老年人大多都有关节软骨软化,过度负重活动加速其退化和磨损。误区之五,“闻鸡起舞”。实际上,美国4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55%的脑卒中病人在凌晨4时至中午12时发病,晚上8时至12时的发病率只占5%;心肌梗死也高发于早晨6时至9时。所以,早晨人体血液比较黏稠,又是人血压一天之中最高的时段,容易引起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紧接着,白波教授作了“行为健康防慢病”的报告,报告分慢性病、健康行为、健康行为对慢性病的预防等几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四大健康基石对慢性病的防治。白波教授指出,慢性病是一大类疾病,造成人类死亡十大病因排行榜中,癌症、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都属于慢性病。我们国家慢性病形势严峻,2002年我国有糖尿病患者2000万人,2008年糖尿病病人已经超过9200万。而造成慢性病的病因中,由于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健康造成慢病大约占60%

人文精神的光芒

    作为两场重要报告的延续,还有两个院士分别与杨志寅、白波两位教授的当场对话,四位嘉宾围绕行为决定健康这一主题,从专业角度和个人角度等不同视角,阐述了行为与健康的关系,行为对健康的重要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志寅教授在谈到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灵魂,行为健康是健康的基石”的思想。首场报告及对话之后,杨志寅教授还为现场听众签名赠书,他把自己近期的两部力作――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行为决定健康》和由求真出版社出版的《图说行为决定健康》――赠送给现场的听众,受到一致的好评。

    这次济宁的两位学人与院士在世博会的重大对话,不仅明确地树起了引领民众的“行为决定健康”的新的生活及生命理念,更是对于我们所缺乏的人文精神的一次拓展与开掘。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精神与思想。而“行为决定健康”的实质,就是要人们将健康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继而从疾病与短寿的桎梏中,获得生命的解放与自由,这不正是对于孔子仁爱思想的对接与光大吗?

    “行为决定健康”的思想,还体现着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是等视众生,尤其对于看病难的普通百姓,体现着人文的关怀与关爱,有着普世的价值。

    报告与所出版的书籍,正在将这一崭新的理念,种在民众的心坎上。他们不仅是这样说这样写,更在用一个高尚学者的人文情怀,付诸于实践中的每一个细节。我曾经听到过杨志寅教授授课的一个故事:他说到了从医者与病人的平等与亲爱,他要求在冬天里触摸患者的腹部时,先要两手来回摩擦,直到温热了才能实施,这不仅不会因为冰凉的手会使病人的腹直肌坚硬,更能在诊断的同时,将一种关怀与温暖,传递给患者。

    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而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人间的平等,是对于生命的尊重,是自由而充满阳光的精神与思想。在《行为决定健康》这部书的后记中,杨志寅教授有这样一段让我感动的话:“人类的健康或病症的治愈,不能完全依赖或寄托于高精尖的医疗手段或设备,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人文精神,人文是心灵的希望……若是在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那就有悖于‘上医治未病’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人文精神。因为医学必定是‘人学’,医学科学不仅是纯学术性的,而且还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期待着 “行为决定健康”的思想,能够尽快地被广大民众所认识所接受,从而在人类生命健康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