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大众医学》邀请杨志寅教授撰写卷首语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349   更新时间:2008-02-22

应《大众医学》编委会邀请,我校副校长杨志寅教授在该杂志第二期卷首语刊出“医学不是神”一文,特摘发如下:

医学不是神

作者简介

 

杨志寅,现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总编、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济宁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省行为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行为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等。主编有《诊断学大辞典》(第12版)、《内科危重病》(第12版)、《心电学词典》(第12版)、《危重病手册》、《临床医生成才指南》等20余部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

医学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医学的“无所不能”。

有人曾提到:“在宗教强盛而科学无力的从前,人们误将神的力量当成药物;在科学强大而宗教势弱的今天,人们又误将药物看作神力。”这两种观念都是对医学的认识有误所致。神不是医学,不能帮人看好病。反过来,医学也不是神,不能治好所有的病。具体一点说,先进的医疗技术不是神,高端的医学设备不是神,药物不是神!

目前,医学科技水平发展迅猛。但是,尽管有不少高精尖的诊治措施已用于临床,恐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可能是永远),临床上还是有很多病是治愈不了的。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人不可能长生不老、长生不死。医学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医学的“无所不能”。

既然医学不是神,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它、使用它呢?首先,对于医学尚不能战胜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惜一切代价” 来处置老年恶性肿瘤或一些绝症,有时不是明智的。一个绝症拖垮一个家庭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对于绝症,医疗的目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处置”,而是减轻其痛苦,让他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重点要转移到照料、安慰、关怀上,正如撒拉纳克湖畔的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其次,要发挥医学的作用,应重视建立科学的理念,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医疗当中的人文关怀。医疗设备、医疗技术、药物等“硬件”固然必不可少,但医务人员的工作方法、态度等“软件”也至关重要。

20世纪90年代。全球结核病死灰复燃,在我国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但唯有北京地区保持着结核病的低发病率和低死亡率。这一宝贵经验令世界关注,获得了国际防痨联盟隆重颁发的最高成就奖。靠的是什么呢?不是新药,新设备,而是科学理念;从公共卫生、预防着眼,坚持深入现场,严格规范治疗,一丝不苟随访。这样做使广大病人能按时、按量认真服药。使治疗的顺从性几乎达100%,出色的顺从性收到了出色的防治效果。说起来道理很简单,但这其中却饱含了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一片深情和爱心。正是这些,才使平凡的药物、平凡的疗法,产生了不平凡的效果,才得到了世界顶尖级专家们由衷的赞赏和钦佩。

麻风病的综合防治以其先进性、创新性,突出的效益和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靠的也不是新药、新疗法,而是深入现场、防治结合,以及医务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真心、爱心和汗水。道理也很简单。在医疗防治工作中,“软件”常常胜过“硬件”,爱心不亚于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