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医学泰斗裘法祖院士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杨志寅
和裘老相识几年,曾多次目睹裘老风采,聆听教诲。我们做临床医生的都知道,裘法祖院士学术渊博、医术精湛,是我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医学泰斗”。由他提出并亲自主持和指导的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肝移植研究获1979年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2001年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终身奖,200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
亲睹大师风采,心生敬佩;近距离接触,更是倍感亲切。有一次会议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就餐,席间与裘老进行了交流。提起济宁医学院,他说,“我很熟悉,你们的很多学生在同济读研,学生素质很好,导师们都很喜欢。我的弟子张宗明,就是你们的学生,现在已经很有成就了。”随后,他说:“我要感谢你们给我输送的好学生吆”,说完就哈哈笑起来。笑声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还询问了我校的近年发展情况,我邀请他为《感悟医学家》一书撰稿,给医学生和中青年医生写几点期望,裘老欣然应邀,虽然已是92岁高龄,又身处百忙之中,但不久就发来稿件,并几次打来电话,讨论稿件的修改,探讨青年医生的培养问题。后来,在会议上,我们又多次见面交谈,使我有幸对裘老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的了解。
裘老是一个胸怀宽阔,知识渊博,又非常勤奋的大师。他一直到老,笔耕不辍。前段时间还打来电话说,“我脑子还好用,只是手有些抖。”他一生著书100多部,论文200余篇。不仅致力于外科学研究的尖端,更以培养医学人才为已任。几十年来,裘老桃李满天下。慕尼黑大学的教授中有他的德国学生;在国内,中科院院士、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首创断手再植术成功者之一的钱允庆、器官移植专家陈实、同济医院著名外科专家吴在德等都是他的学生。他曾言,只有弟子做得更好,这个科学家才是成功的。技术上,他要求做到精益求精,他的“裘式刀法”以精确见长,“若要划破两张纸,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他说,“外科学是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也就是外科医生不但要有科学的思维,还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并且要操作得很精巧,犹如一个雕刻家雕刻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因此,他一再要求学生“刻苦努力,抓紧时间做到多听、多看、多做,从而掌握会做、会讲、会写三项过硬的本领”。
裘老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好医生。他怀揣一颗仁厚之心,以纯洁的品德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医术,终生都在致力于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说:“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要紧”,“我一生为很多人看过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病人。他们受着生活贫困和疾病的双重折磨。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他们找我时的痛苦表情,当时就感到无形中有一股力量和责任要求我一定要挽救他们的生命”。68年的行医生涯中,他廉洁自律,他说:“我从来不拿一个钱,也不拿红包,他们送东西来我不开门的,他们送,我说谢谢你,拿回去,你拿回去我会对你更好”。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裘老如是说,也如是严格要求自己。他把病人当亲人,曾亲身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的小便流量。裘法祖院士提出了“好医生的标准”。他说,“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把病人当作自己亲人一样对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裘老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身居斗室,不慕繁华,工作不谈条件,生活非常简朴,被大家称为斗室里的泰斗。裘老原本有两套相邻的住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夫人走到窗前,看见楼下几个小孩在数他家的窗户,一个小孩说:“这都是裘法祖家的房子”,一句很不经意的童言,却让他和夫人很是不安。于是,他就主动要求退出一套住房给更困难的人住。是啊,小小斗室没有影响他成为医学泰斗,小小斗室更折射出裘老的大师风范。这也使我联想起一句名言,“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的真正含义。裘老还把自己获得的14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他教育外科医生要三知: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三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他常说,“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指名、利、权、享乐)。”他的弟子吴孟超院士说过:恩师“教导我们的那些看似简单而又平实的话语,实则蕴涵丰富的人生真谛,使我至今铭刻在心”。
裘老虽然已离开我们,但他开创的事业已经后继有人,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进。“做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是他一生的追求目标,也是我们的座右铭。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转眼之间,物是人非,裘老的去世,是我国医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忍痛与裘老告别,愿裘老一路走好!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在第一时间向裘法祖院士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的慰问,望他们节哀保重!主任委员杨志寅教授撰写文章并组织专门座谈会深切悼念裘法祖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