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2020第五届“行为评估与健康干预”科普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作者:   文章来源:行为医学分会   点击:4741   更新时间:2020-08-18

    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疗健康专委会、“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等协办的第5届“行为评估与健康干预”科普论坛于2020年8月17日在上海市科学会堂成功举办。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又提出增加“早诊早治”、“良好睡眠”以及“行为决定健康”之理念。实践研究证明,按照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生活,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降低55%,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50%,脑卒中、老年痴呆症、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75%,肿瘤的发病率降低33%。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对健康会产生什么影响?健康行为干预对健康和疾病预防有何积极意义?本次论坛以“健康行为评估与干预”为主题,旨在让公众“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生活品质”。

  

一、 开幕式致辞: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季建林教授为会议开幕致辞。他指出健康行为对于疾病预防有着积极意义,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让民众意识到健康行为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减少、预防疾病发生。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王韬为在场听众介绍主讲嘉宾。

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王韬为在场听众介绍主讲嘉宾

  

二、生活方式与冠心病防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讲述健康生活方式与冠心病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心脏正常生理及疾病的相关知识。从整体角度将冠心病与脑血管病衔接起来,介绍泛血管病的概念。结合人工智能进步,将疾病诊疗朝着预防、早期诊断、早期筛查发展。提出了心血管一级预防“ABCDE”口号。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了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自己的科研团队是如何一步步在前人基础上研制成功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体现出医学的进步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中。并指导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远离肥胖、少吃盐(钠)、多吃水果和蔬菜、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保持良好心情、定期体检,来远离冠心病。

三、浅谈生活方式和高血压病防治:

方宁远教授介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关系

来自仁济医院老年科主任方宁远教授为听众阐述了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的关系。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提高虽较过去有明显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防治需要关注三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策略,形成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要降低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给予降压药物。可以看出,改善生活方式是基石。方教授强调了限盐的重要性。从南到北,血压越来越高,与北方口味较重有着密切关系。其次,合理膳食,多吃蔬果,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也是重要环节。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合理运动,心态平衡对控制血压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适量运动与健康:


陈世益教授带领听众现场做运动

在讲座开始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陈世益教授带领全场听众进行了简短却又有趣的运动。活跃气氛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告表明运动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及场地,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高血脂与高血压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关键健康问题,6%的死亡由体力活动不足引起,全球第四大死因。上海老龄化程度最高,60岁以上人口中心城区人口的34%。而运动可以使老年痴呆下降1/3,糖尿病下降50%,心脏病、高血压、中风风险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运动对健康最直接的益处体现在防病与治病两方面,可以推迟发病的平均年龄,同时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都有促进康复作用。那么该如何运动呢?陈教授指出,低强度、长时间、大肌群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太极拳、舞蹈是公众可以参考的选择。至于什么样的运动达到了效果?一个简单易行的方式为第二天是否仍感到疲劳,全身发痛,想睡觉。如果没有上述表现,觉得很舒畅,说明运动量适合。他还给出了运动时心率的合理范围(靶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0.6+静息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0.8+静息心率],让听众有一个具体可以操作的量化指标。最后,陈教授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主题:开始运动永远不晚。

  

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自我情绪管理与调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将今年世界大流行的新冠疫情与自我情绪管理调节结合,对如何保持自我身心健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为了控制疫情,隔离成为重要的手段。然而隔离会加重心理问题,会导致生计问题。需求心理支持的人群在增加,而许多国家心理健康卫生服务受疫情影响而中断。Selye’s应激反应过程一般分为三阶段:报警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应激的心理反应通常受到人们对应激事件态度的影响,积极主动与悲观消极对应激事件看法不同。急性应激反应在情绪上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行为上会导致激越、寝食不安等;认知上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孤独、无助、绝望等。如果应激影响持续存在则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部分人群会导致情绪崩溃。那么,公众如何应对疫情中的心理问题呢?首先要在自身期望与能力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提出了“三心、二意、四平、八要”的建议。可以采用辩证行为治疗技术调节自身情绪:不要刨根问底,要关注当下;学会痛苦忍受,忍受短期危机,而非让事情变得更糟;降低消极情绪易感性。普通人需要做到作息规律化,保证必要的睡眠;每周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培养一定兴趣爱好,参加娱乐活动;学会改变态度/换个角度看问题;寻求人际支持与参与社会交往。在演讲最后,季教授表示:疫情终将过去,太阳照常升起,自由美好的生活一定会回来!

季建林教授为公众介绍在疫情期间如何调节自身情绪

致谢:

本次论坛为市民了解健康知识,促进健康理念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窗口其意义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尤其因为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市民对健康身体与心理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论坛受到市民热烈欢迎,论坛结束后各位市民在论坛结束后依然围住各位专家咨询健康生活方式相关问题。他们不约而同表示今天的活动让他们收益匪浅,认识到自己原来生活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愿意从现在开始一点点改变并带动家人,为健康幸福的生活努力。

感谢论坛主办方、承办方各位工作人员,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筹备使得本次会议得以顺利召开感谢参与论坛的各位嘉宾,是他们的精彩演讲,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感谢各位与会人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本次论坛才得以圆满结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 李海滨供稿)